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近40年来黑河流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吴绮琦, 蒙吉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9 (6): 970-980.   DOI: 10.13209/j.0479-8023.2023.056
摘要145)   HTML    PDF(pc) (1755KB)(64)    收藏
选择西北内陆黑河流域为研究区, 基于198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通过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 从地形、城镇与道路方面分析近40年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 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其驱动因素, 得到如下结果。1) 黑河流域国土空间水平分异明显, 以生态空间为主导地位。生产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中游农业绿洲, 生产生活空间散布在生产生态空间之中。近40年来, 生产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活空间持续扩张, 强生态空间波动增加, 弱生态空间持续缩小。2) 三生空间垂直分异明显, 以海拔1500 m和坡度5º为界线, 生产生态、生产生活和弱生态空间集中在界线以下区域, 强生态空间则相对集中在界线以上区域。3) 三生空间受城镇和道路的显著影响, 生产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活空间趋向靠近城镇和道路分布, 生态空间则多分布在远离城镇和道路的区域。4) 自然地理因素是三生空间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基础性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则是关键推动力, 其中城镇化率、城镇规模和固定资产投资是主要的驱动因素; 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具有协同增强效应, 尤其城镇规模、总人口与自然因素交互作用对三生空间的格局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黑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
魏婵娟, 蒙吉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8 (1): 157-168.   DOI: 10.13209/j.0479-8023.2021.091
摘要972)   HTML    PDF(pc) (2569KB)(355)    收藏
基于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 构建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评价, 揭示土地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点, 进而对不同土地资源和不同农业区土地资源的生态敏感性进行差异分析, 得到如下结果。1) 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空间差异显著, 高度生态敏感区集中在4个区域: 北方干旱/半干旱沙漠(地)的土地沙化敏感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敏感区、南方低山丘陵土壤侵蚀敏感区以及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土壤侵蚀双重敏感区。2) 耕地、林地和草地的生态敏感性差异显著, 耕地的敏感性整体上较低, 北方旱地高于南方水田; 林地的土壤侵蚀和石漠化敏感性较高, 以南方中西部疏林地、大兴安岭–长白山区为主; 草地的土地沙化敏感性较高, 以内蒙古中部、青藏高原中部和天山东段的中低覆盖草地为主。3) 九大农业区之间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差异显著, 总体上呈现北方高、南方低的格局, 针对我国不同农业区的土地生态敏感性特点, 应实施不同的土地利用措施和生态保护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基于政策驱动的土地利用转型对土地多功能利用的影响—— 黑河中游案例研究
蒙吉军, 朱丽君, 王祺, 郭力仁, 张维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6 (6): 1102-1112.   DOI: 10.13209/j.0479-8023.2020.095
摘要706)   HTML    PDF(pc) (1464KB)(114)    收藏
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 基于土地利用转型分析和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 探讨2000—2014年期间土地政策对多功能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 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转型明显, 生活用地增加一倍, 生产用地增加1/3, 生态用地基本上平衡; 2) 土地利用功能增加近一倍, 多角度利用更加充分, 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是主要的土地利用功能, 且提升较大; 环境功能和文化功能相对较弱, 提升较小; 3) 土地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多功能利用。土地开发整理对就业支持、土地生产和资源维持等功能有显著的影响, 耕地非农化管控能够有效地提高社会保障功能和经济供给功能,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影响不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河北省植被覆盖变化及对生态建设工程的响应
朱丽君, 蒙吉军, 李江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6 (4): 755-764.   DOI: 10.13209/j.0479-8023.2020.047
摘要934)   HTML    PDF(pc) (9746KB)(152)    收藏
在分析河北省2000—2015年植被覆盖变化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地形、气候和社会经济数据, 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识别研究区植被变化的影响因素, 进而利用人工神经网络量化生态建设工程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 河北省南部及东北部的植被指数比西北部高, 研究时段内大部分地区植被得到改善, NDVI基本上不变、增加和降低区域的比例分别为15.14%, 61.75%和23.11%。2000年植被NDVI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海拔高度、人均GDP和人口密度, 起消极作用; 2015年影响因素增加降水量和生态建设工程造林量, 起积极作用。生态建设工程对植被NDVI的影响绝大部分为正值, 且多为轻度改善, 显著改善地区分布在承德市和张家口市, 这些地区也是NDVI变化值和生态建设工程造林量(EPA)变化值的热点区域。生态建设工程对NDVI的影响为负值的情况主要出现在张家口市的西北部地区、秦皇岛和唐山市的东部地区以及南部的城市建成区。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价河北省生态建设工程绩效提供依据, 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植被恢复提供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黑河中游生态建设空间格局优化
蒙吉军, 周朕, 郭力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 (3): 526-536.   DOI: 10.13209/j.0479-8023.2019.030
摘要765)   HTML    PDF(pc) (5777KB)(116)    收藏
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和Dyna-CLUES模型, 在揭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进行景观结构优化, 并通过耕地、林地和草地分布概率的博弈, 进行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和人工造林区的空间位置识别, 得到如下结果。到2020年, 在水资源满足生产发展、生活保障和生态优化的情景下, 黑河中游水资源可承载人口为144.16 万, 可承载工业增加值为79.73 亿元, 可承载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3027.88, 953.535和3947.115 km2。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本约束, 黑河中游景观最优结构为耕地2742.49 km2, 林地 846.456 km2, 草地2184.57 km2, 水域170.671 km2, 建设用地364.509 km2, 未利用地13289.23 km2。生态建设空间分布格局较分散, 退耕还林区集中在高台、临泽和甘州绿洲边缘, 以期增强绿洲抵御风沙功能; 退耕还草区集中在山丹和肃南的海拔较高、坡度较大、水资源和耕作条件均较差的区域, 以期减轻区域水资源压力; 人工造林区集中在民乐和山丹两县的耕地外围, 以地势平坦、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未利用地为主, 以期增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2000—2015年黑河流域中上游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尤南山, 蒙吉军, 孙慕天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 (1): 171-181.   DOI: 10.13209/j.0479-8023.2018.075
摘要1112)   HTML    PDF(pc) (14890KB)(161)    收藏

选择西北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中上游为研究区, 以2000—2015年逐月NDVI数据、月均温和月降水数据、DEM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数据源, 采用RS, GIS 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 从区域尺度和像元尺度揭示区域NDVI时空变化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结果显示: 1) 2000—2015年, 黑河流域中上游NDVI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 其中夏季的增长速率最大, 明显高于春季和秋季; NDVI快速增长区主要位于中游地区黑河干流两侧的绿洲地带; NDVI显著下降区位于张掖市市辖区、酒泉市市辖区以及其他县城所在地; 2) 夏季NDVI与降水相关性较高, 而春、秋季NDVI与气温相关性较高; 夏季NDVI与夏季降水的显著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远离黑河干流的大片低覆被草地、戈壁以及荒漠, 而邻近黑河的人工绿洲地带NDVI与降水没有显著相关性; 3) NDVI响应降水的时滞效应较明显, 夏季NDVI对降水的响应普遍存在1个月的时间滞后, 最长能滞后2个月。研究结果可以为区域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基于绿洲灌区尺度的生态需水及水资源配置效率研究——黑河中游案例
蒙吉军, 汪疆玮, 王雅, 周朕, 江颂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4 (1): 171-180.   DOI: 10.13209/j.0479-8023.2017.142
摘要882)   HTML9)    PDF(pc) (1873KB)(276)    收藏

以黑河中游农业绿洲灌区为研究对象, 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和绿洲灌区统计数据等为数据源, 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和NDVI数据, 研究生态需水量的时空分异, 在此基础上, 结合实际引水量和单产耗水量, 分析绿洲灌区水资源配置的效率, 得到以下结果。1) 年潜在蒸散量在800~1200 mm/a之间, 每年6—8月为峰值。多年平均生态需水量在614~999 mm之间, 每年4—8月需求最大, 空间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 黑河干流沿岸灌区生态需水量相对较大。2) 黑河中游引水以地表水为主, 地下水为辅。2008年引水总量最大, 引水量较大的灌区主要集中在黑河干流沿岸。3) 黑河中游水资源配置总体情况较好, 黑河干流周边灌区供需比普遍大于1, 山丹县及民乐县灌区供需比小于1。近80%的灌区属于水资源配置高效或相对有效的地区, 仅4个灌区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1个灌区引水量严重不足, 因此适当调整部分灌区引水量, 进一步推广节水理念和技术, 是全面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的途径。研究结果对提高干旱区水资源配置水平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干旱区景观格局综合优化: 黑河中游案例
蒙吉军, 王晓东, 周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3 (3): 451-461.   DOI: 10.13209/j.0479-8023.2017.022
摘要811)   HTML11)    PDF(pc) (3633KB)(417)    收藏

选择黑河中游为研究区, 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连接性和生境质量识别核心生态源地, 根据显性阻力、隐性阻力、地形和道路数据构建生态阻力面,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网络与节点, 并进行生态功能分区, 进而从点、线、面进行景观格局优化。结果表明: 1) 黑河中游生境质量较好的斑块仅占总面积的13.77%, 主要由湿地、高-中覆盖度草地和耕地构成, 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大起伏中高山以及黑河干流两侧; 2) 主干生态廊道呈东南-西北走向贯穿整个研究区, 辅助生态廊道主要连接核心生态源地与主干生态廊道, 分支廊道主要分布在东部, 连接相邻主干廊道(或是源地), 生态节点多分布在生态廊道薄弱的地方; 3) 根据累积阻力值频率突变与空间分布特点, 将黑河中游分为生态缓冲区、生态连通区、生态过渡区和生态边缘区 4 个功能区,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提出建设策略。研究结果可为黑河中游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黑河中游水资源空间分布对绿洲核心景观类型变化的驱动分析
王祺, 蒙吉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 (5): 919-930.   DOI: 10.13209/j.0479-8023.2016.035
摘要1371)   HTML    PDF(pc) (4348KB)(720)    收藏

以西北内陆黑河中游绿洲为研究区,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 DEM、土壤、气候和DMSP/OLS 灯光数据, 采用多时序 Logistic 逐步回归方法, 分析 1986—1995, 1995—2000 和 2000—2010 年景观类型变化的驱动力, 揭示水资源空间分布对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的约束范围。结果表明: 1) 各时段耕地增加不存在共性驱动因子, 但耕地减少有共性驱动因子(海拔和人类活动); 建设用地增加的共性驱动因子是海拔、距离和人类活动, 但不同时段驱动效应不同; 2) 机井和河渠对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的影响机理类似, 影响范围为 1000~1500 m, 但河渠比机井更具约束力; 3) 海拔对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影响范围在3500 m 以下, 其主要限制来自地形起伏的约束。研究结果对优化绿洲水土资源空间配置、提高绿洲水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基于InVEST模型的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变化水文效应时空分析
王雅, 蒙吉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51 (6): 1157-1165.   DOI: 10.13209/j.0479-8023.2015.107
摘要1083)      PDF(pc) (4479KB)(705)    收藏

基于1986, 1995, 2000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InVEST模型, 研究近25年来黑河中游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 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格局下的流域产流量, 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用地类型对流域产流的影响。结果表明: 1) 黑河中游主要用地类型为未利用地、草地和耕地, 2000年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大, 大量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2) 经过反复检验, 发现当Z=7.3时, 模拟产流量与自然径流量最为接近, 从子流域来看, 产流深度呈现从东南部到西北部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规律; 3) 林地面积增加抑制流域产流, 而草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会促进产流, 耕地在不同的利用方式下会产生正负不同的水文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实现绿洲水土资源平衡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基于多维状态空间法的漓江上游生态旅游承载力空间评价及提升策略
杨倩,蒙吉军,王晓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763)      PDF(pc) (5728KB)(583)    收藏
以生态旅游热点地区漓江上游为研究区, 构建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基于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多种数据源, 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 利用多维度状态空间方法, 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旅游资源3个维度对漓江上游进行生态旅游承载力空间分异评价。结果表明: 生态环境承载力总体较高, 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强; 经济社会承载力总体较低, 但区县差异明显, 桂林市区较强, 灵川县中等, 兴安县较弱; 旅游资源承载力中等, 但桂林市区北部、兴安县城周边、北部山区和灵川南部较高。生态旅游承载力达到和优于理想状态的面积仅占29.28%, 空间分布不均衡, 西南部、东北部承载力较强, 北部、东南部承载力较弱。基于上述结果, 提出提升生态旅游承载力的实施途径, 为漓江上游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王晓东,蒙吉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1010)      PDF(pc) (526KB)(618)    收藏
首先介绍土地利用变化对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等环境单要素影响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然后从景观生态格局、物质能量流动和生态服务价值等方面综述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综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最后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 提出加强学科综合交叉研究、注重多尺度的集成、完善“3S”技术与模拟模型的融合及加强生态环境效应反馈机制研究等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进展
毛熙彦,蒙吉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755)      PDF(pc) (349KB)(519)    收藏
通过梳理现阶段相关研究成果, 分析土地利用对水资源影响研究在内容和方法层面的发展, 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来源进行分析。在内容方面, 现有研究关注的用地类型更为全面, 尺度更加多样, 更加关注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布的影响, 强调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区别与联系。在技术方面, 情景分析和分布式水文模型应用十分广泛, 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也逐步为更多的研究所采用。随着研究向复杂化和模型化发展, 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 不确定性的量化对于研究的深入发展十分必要。除此之外, 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水资源管理目标之间的潜在冲突以及在情景构建中考虑水资源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制约, 也应当在未来研究中有所体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为例
李晶,蒙吉军,毛熙彦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1157)      PDF(pc) (2670KB)(634)    收藏
选择位于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 基于自然地理情况、社会经济统计及多年土地覆被数据, 在对研究区近30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 借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对区域内关键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析与模拟, 判断各土地单元针对关键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度, 据此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 进而提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实施和管理的建议。研究结果对区域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并对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应用进行了扩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农牧户可持续生计资产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研究---以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为例
蒙吉军,艾木入拉,刘洋,向芸芸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873)      PDF(pc) (1273KB)(737)    收藏
基于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农牧户生计资产进行定量评估, 揭示了生计资产与生计策略之间的关系, 探讨退耕禁牧政策对生计的影响。结果表明: 1) 草场面积、信贷情况、家庭收入、牲畜数量是重要的农牧民生计资产, 但研究区社会资产和人力资产存量较低, 使得丰富的自然资产和较充足的金融资产, 因人的能力和素质相对较低, 不能形成最佳的生计策略; 2) 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和社会资产丰富的农户往往倾向于非农活动, 而物质和自然资产丰富的农户往往更愿意从事农业活动; 3) 退耕政策的实施导致耕地数量和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主要表现为“为养而种”, 农业劳动力逐步往非农转移; 禁牧政策的实施导致牧业经营转变为以农业方式来经营, 倾向圈舍饲养羊和猪, 发展规模化养殖和特色养殖; 部分移民存在角色转变和职业培训问题; 4) 退耕与禁牧政策的实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尤其表现在对移民的生计指导、 部分 农牧民基本生活的保障、补贴金额的合理厘定及后续补贴的保障、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吸纳力等方面。基于此, 从可持续生计的角度提出提高研究区农牧民生计策略的途径及推进退耕禁牧政策实施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信息扩散模型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与扩展
毛熙彦,蒙吉军,康玉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7.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蒙吉军,周婷,刘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79)      PDF(pc) (4266KB)(586)    收藏
建立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模型, 包括区域生态风险管理目标确定、风险源分析、风险度量方法、风险计算及风险管理几个步骤, 构建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选择地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作为案例区, 针对其主要的风险源干旱、洪涝、病虫鼠害、污染、大风、沙尘暴、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基于遥感资料、历史记录、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 使用RS, GIS和SPSS技术, 对研究区2000年及2008年的区域生态风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生态风险空间差异较为明显, 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库不齐沙漠、毛乌素沙地和准格尔旗等地, 与区域生态环境本底和大规模采矿等经济活动直接相关。2000年偏高及高风险度分布区主要是准格尔旗、达拉特旗、杭锦旗的库布齐沙漠地区、乌审旗的中部和北部以及西南角;2008年大部分区域的风险度较小, 高风险度仅在达拉特旗西北部处于黄河和库布齐沙漠的区域以及中部、西南角有零星分布。2008年整体的风险度较2000年有大幅降低, 与2000年后采取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与恢复措施直接相关。其中, 广泛分布的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的风险度明显降低、农田和林地生态风险也在减小, 但水域和城镇遭受的生态风险却在增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近50年来毛乌素沙地草地生态脆弱性评价??以内蒙古乌审旗为例
靳毅,蒙吉军,黄姣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704)      PDF(pc) (3778KB)(428)    收藏
选择位于毛乌素沙地腹地的乌审旗作为研究区, 基于1960年代, 1978, 1988, 2000和2008年土地覆被数据, 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 通过建立“敏感性-弹性-压力”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 对研究区近半个世纪的草地生态脆弱性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 乌审旗草地生态系统大部分属于中、低度脆弱区。50年间, 草地生态脆弱性经历了持续减小、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过程, 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草地脆弱性的时空变化一方面与当地生态系统处于半干旱气候、风沙地貌等生境特点有关, 另一方面与生态系统受到的干扰(包括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直接相关, 尤其是干燥度的波动、人口的增加、放牧规模的扩大以及放牧模式的改变等。最后, 基于草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 提出生态安全建设时在草地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农牧交错区农牧户生计与土地利用???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为例
朱利凯,蒙吉军,刘洋,周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64)      收藏
基于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乌审旗 153 户农牧户进行了系统调查, 研究了农牧交错区农牧户的生计策略和土地利用状况。研究结果如下。1) 不同类型农牧户生计策略存在差异, 相应的收入、生活满意度、生活压力和生计状况提高途径也不同。纯农型家庭生计策略单一, 脆弱性和风险较大。引入并扩大非农活动, 促进生计多样化是降低其生计风险的重要途径。半农半牧型家庭中牧业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 生计风险相对较低, 但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其生产活动十分敏感。发展经济效益高、生态环境友好的农牧业是解决此类农牧户生计问题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科学、合理、有效地转移农村牧区人口是缓解草场压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有效措施。2)农牧民生计策略与土地利用类型和集约度存在密切关系。在农区, 由于劳动力配置倾向于非农产业和耕地经济生产能力的下降, 纯农型农户在劳动力、资本方面投入减少, 土地集约度下降。在牧区, 耕地主要来 自于边际土地开垦, 并根据耕地纯收益变化来不断调整生产要素投入。当种植业用途处于边际化状态时, 牧户完全停止耕种, 农地利用出现弃耕现象。此外, 过度放牧造成了牧草质量下降和草地退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基于气候因子修正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燕群,蒙吉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36)      收藏
将气候因子纳入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过程, 重新界定了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并提出了 “农用地集约利用系数”, 通过 “相对复种指数”和 “相对粮食总产量”两个新的概念计算了 1995?2005 年我国农用地集约利用系数,以期在统筹兼顾社会经济因素和 自然因素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气候因素对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过程的影响。采用相关研究成果对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 评价结果与我 国实际情况比较吻合。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合理评价各地在现有 自然条件下的农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和潜力, 为因地制宜提高我 国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 基于 VB + MO 并允许调用 ArcGIS相关分析模块, 从底层构建了评价系统, 为各地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提供了可操作平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大城市边缘区LUCC驱动力的时空分异研究
--以北京昌平区为例
蒙吉军,严汾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13)      收藏
基于GIS和数理统计分析,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采用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空间分析与时间分析结合起来研究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在空间上,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自然因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3个角度选取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耕地与建设用地间的转换,主要与非农业人口增量、第二产业产值和河流远近有关;农用地类型间的转换主要受坡度、海拔和距河流远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类型间的转换主要由城市化和产业布局的变化引起;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则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向农用地的转换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时间上,通过定性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政策驱动直接相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和GDP之间呈现良好的对数正相关,耕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和GDP之间呈现良好的对数负相关,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是耕地向园地、林地的流转的主要驱动力,生态退耕政策则是耕地、园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地转换成为林地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1981-2000年内蒙古中部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量变化研究
王钧,蒙吉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91)      收藏
基于AVHRR GLOPEM NPP数据集及相应时段的气候数据集,通过对逐个像元信息的提取与分析,研究了1981-2000年内蒙古中部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量退化的状况及其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该区植被净初级生产量的空间分布大致由东向西呈减少的趋势,年际变化比较明显,尤其是在1990-2000年,减少率达10.32gC/m2?a;2)1981-200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量年际变化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3)植被净初级生产量年际变化与气候因子年际变化的相关性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域差异;4)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响应特征,该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对植被的影响要高于气温年际变化对其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内蒙古中部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量退化的状况以及影响其退化的气候因素,可为退化植被的生态修复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人工神经网络在客源市场分区中的应用——以武夷山市为例
严汾,蒙吉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701)      收藏
客源市场分区对于旅游营销决策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对客源市场的分区缺乏定量化的方法。以武夷山市为例,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SOFM网络对其国内客源市场分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影响旅游需求的11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将得到的3个因子为输入变量,将国内客源市场分为3个区,结果与在武夷山景区进行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研究方法对国内其他类似旅游景区开发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西南喀斯特地区近45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
王钧,蒙吉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883)      收藏
基于黔、桂、滇3省(区)72个气象站点45年(1960—2004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借助小波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近45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变化的特征和总体趋势。研究结果显示:该区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其中气温变化的主周期约为7年,降水量变化的主周期约为25年。该区气候变化的季节性特征和区域差异也比较明显,通过计算过去45年中四季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率并对其进行GIS空间插值分析,得到了四季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区域分异状况;通过SOFM网络分别选取分类指标对研究区近45年来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状况进行聚类分析并对聚类结果进行GIS空间插值分析,划分了研究区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类型区域。RBFN模型预测的结果得出,该区2005—2010年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均处于相对低值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基于RS/GIS的三峡库区景观生态综合评价
蒙吉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31)      收藏
利用2000年Landsat TM影像、NOAA/AVHRR数据、DEM数据及全国生态环境背景水热本底数据,基于RS和GIS技术,选取≥0℃积温、年降水量、海拔、坡度、土壤侵蚀、土地利用与植被指数等7个指标,建立了景观生态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生态脆弱地区——三峡库区景观生态质量,结果表明:(1) 三峡库区景观生态质量表现出3级、4级和5级占主体的特点(74.54%),景观生态质量一般;(2) 景观生态质量水平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出库区尾部最好,头部次之,中间段最差的特点,从行政范围来看,宜昌市、长寿县、重庆市辖区、江津县、宜昌县较好,巫溪县、云阳县、奉节县、石柱县、开县、武隆县、巫山县、万州区等则较差;(3) 景观生态质量垂直分异明显:以坡度为标志的地形起伏是景观生态质量垂直分异的主要原因,中海拔区(500~2000m)以5级和6级所占比例最大,景观生态质量最差;低海拔区(<200m)的景观生态质量最好,5级区只占不到1%;高海拔区(>2000m)虽人为影响不多,但由于坡度比较大,景观生态质量处于4级以下的占2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黑河流域1988—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蒙吉军,吴秀芹,李正国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749)      收藏
利用1988年和2000年Landsat 5的4、3、2(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全国1∶10万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基于GIS(ArcView 3.2a)对黑河流域近12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耕地、林地和城镇用地明显增加,草地和水域减少的趋势,反映出区域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2) LUCC的区域差异显著:上游地区水域在减少,草地和未利用地大量增加,林地和城镇用地变化不大;中游地区耕地、城镇用地大量增加,草地急剧减少;下游地区水域面积大量减少,草场严重退化,未利用地大量增加,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最后,对研究区LUCC的原因和土地持续利用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河西走廊土地利用格局及影响因子研究
——以张掖绿洲为例
蒙吉军, 李正国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92)      收藏
利用2000年Landsat 5的4、3、2(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全国1∶10万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基于GIS(arcview 3.2a)对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绿洲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研究。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张掖绿洲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诊断出各影响因子对该区土地利用格局形成的贡献作用太小,同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检验了分析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